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新闻动态
我市完善"家门口"就业服务经验做法获人社部肯定推介
  • 信息来源: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
  • 发布日期:2024-08-09 17:05
  • 浏览次数:

近年来,我市人社部门推动公共就业服务下沉基层,夯实就业工作基础,以“家门口”就业服务站建设为重要抓手,注重需求引导和供给优化协同、数字赋能和机制构建并举,不断完善上下贯通、业务联通、数据融通的基层就业服务格局,相关经验做法获人社部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信息》肯定推介。

一、坚持主动服务理念。以百姓需求为根本,将服务前置、业务前移,在市、市(区)、乡镇(街道)、社区(村)四级服务平台基础上,充分考虑大龄、低收入人口等困难群体需求,适应其普遍年纪大、技能低、适岗能力弱等特点,完善“家门口”就近就业服务。考虑到大量年轻劳动者经常性流动就业,依靠行政区划设定“一镇、一所、一村、一站”的传统服务模式已无法完全满足群众就近就地就业服务需求,2023年启动建设“家门口”就业服务站三年行动计划,将统筹建设100个“家门口”就业服务站,推动就业服务向商圈、公园、集宿区等区域全面延伸。

二、坚持“站点靠着群众建,服务跟着需求走”。一是因地制宜精准布点。加强与民政、残联、工会等部门数据互通互享,梳理5类困难人员居住分布区域,通过走访调研,结合社区(村)常驻人口数量、公共场所人流密集度、就业困难群众帮扶需求等因素,将“家门口”就业服务站建在社区(村)、商超、银行网点、高校等生活场所。二是整合资源不增负担。采取依托党群服务中心、改造闲置核酸小屋、融合“零工市场”、共享“劳动者驿站”、开设银行柜面服务专窗等模式建设站点,减轻基层负担,打造多元化就业服务矩阵。三是充实优化人员配备。针对基层就业业务占比大、专业性强等特点,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、引导大学生志愿服务、安排人社专员蹲点锻炼、银行经办人员协助办理等方式,每个“家门口”就业服务站配备至少一名服务人员,并实现业务培训全员覆盖。

三、坚持“网格化+大数据+铁脚板”服务模式。一是服务事项全面延伸。依托省一体化信息系统,提供政策咨询、职业介绍、职业指导、创业服务、社保查询、权益维护、纠纷调解等42项就业服务,实现信息互联互通,满足周边商户、居民及新业态就业群体“足不出商圈”即可享受就业服务。同时,适应不同类型站点的人员流动特点,灵活安排服务时间,如在商圈站点,根据商业门户经营时间,在夜间、周末安排人员值班,提供“不打烊”就业服务。二是数智赋能提高效率。依托一体化信息系统,运用省级回流数据,及时将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、失业人员、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信息按区域分解,推送给“家门口”就业服务站。服务站深入辖区单位、商圈实体摸排收集用工需求,面向重点群体,不定期举办针对性招聘活动,推介用工岗位。对市场化措施仍未能就业的困难群体,通过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。2023年6月以来,全市“家门口”就业服务站共走访用工企业、个体工商户1600余家,开展各类小型“微招聘”284场,分类采集适合困难人员的就业岗位7400多个,帮扶困难群体就近就业4300人。


分享到